星期四, 9月 23, 2010

明清-分化期

明清的石獅形象裝飾格局及風格逐漸定型,形成制式化,造型上逐漸趨向於繁瑣。元代中斷的陵墓石雕藝術,在明代又復興起來,陵墓石獅恢復起唐宋時期的雄偉、馴化的作風,但威嚴感已大為減弱,蹲踞的姿勢中帶有蜷縮感。除了皇帝的陵墓之外,貴族、富豪人家的陵墓也模仿帝王設置守護獅,石獅的材料和氣勢自然比不上帝王,一般體型都比較小,雕刻手法較粗糙。清代陵墓石獅雕塑成強弩之末,陵墓建制基本上都承襲自明代,名為守護獅,實為徒為形式罷了。

明清石獅風格特徵
北方獅
1. 低頭吼叫,目光朝下。
2. 頭與身體比例1:3
3.體型為方形,有粗獷、雄壯之勢。
4.鬃毛豎起,卷曲成疙瘩乳突狀。
5.尾巴較小,緊貼後脊。
6.粗眉無細部刻畫。
7.眼大而呈蛋狀。
8.額頭較禿,類似河童的頭頂。
9.腿粗壯有力,筋肉表現明顯。
10.姿態為蹲坐,呆板、拘謹。
11.臉部肌肉強。
12.體型大。
13.為皇宮或是官府門前守護獅。

南方獅
1.仰頭吼叫,目光向上或向前。
2.頭與身體比例1:2
3.體型細膩、秀氣。
4.鬃毛下垂或是伏貼頭部。
5.尾巴大而卷起。
6.眉毛雕工非常細膩
7.眼大而呈圓球狀。
8.臉部平坦,五官較為擁擠。
9.額頭少禿
10.較細圓,有橫紋。
11.姿態或蹲或站,較婀娜多姿。
12.體型小。
13.為民宅或寺廟道觀的門前守護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