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9月 23, 2010

魏晉南北朝-展現期



魏晉南北朝是石獅風格的一個繼承、吸收、變革和發展時代,主要可分成南朝陵墓前的石獅和北朝佛教石窟中的石獅。南朝陵墓前的石獅是繼承漢代文化傳統藝術為主流的一種造型,體型大,氣勢宏,造型浪漫。此外這時期石獅風格的轉變還有石獅旁出現伴有幼獅的風格,為石獅性別的一種象徵。而北朝的佛教石獅造型則是體型小、厚實、莊重、粗獷,在體態和姿勢上有一種馴服感,通常都是蜷伏在佛像的旁邊,狀如貓狗,以襯托佛的偉大。北朝佛教石窟中的菩薩和其佛說法台座下的獅子則顯得溫順,一副馴服狀,蹲坐,形體小,大多左右成對,作洗耳恭聽狀,通常有一隻前肢會向上舉起,這種姿勢成為後來石獅踩球或是撫弄小獅的前身。
北朝佛教中的石獅形象,以蹲坐的形式對後代的獅子影響很大,如北周蹲獅,它昂首挺胸,怒目張口卻不吐舌,前肢挺直,後肢蹲屈,整個體型呈鎮守獅及唐宋的獅子形象作了師承。
南朝石獅風格特徵
1.體型碩大,氣勢恢宏。
2.寫實。梁代後期雙翼相對縮小,獅味越來越濃厚,猛獅形象已相當顯著。
3.體型碩肥豪邁,肌肉豐滿,張口長舌外吐。
4.姿態仍為立式行走狀。
5.開始出現性別特徵。

北朝石獅風格特徵
1.體型小。
2. 蹲坐式。
3.張口長舌外吐
4. 利齒並不明顯,少凶猛之氣。
5.尾長而末端散開。
6.一隻前肢向上舉起。
7.以馴服的形象出現,狀如貓狗。
8.與真實獅子形象逐漸接近。
9.具濃厚的西域風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